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第一篇小文—吹糖人

梁福军 梁博士讲堂 2021-03-17

我带孩子去过不少地方,不仅为了玩,更为了孩子多接触客观世界,多了解自然、社会,增长知识,获得由书本得不到的东西。也希望孩子能写出小文来,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记下来,写好写不好无所谓,只要真实就够了。

可事与愿违,从来不见孩子写什么文字,到什么地方都是匆匆一过,一问三不知,不是忘了,就是不知。后来想想,孩子才几年级,要求那么高确实不大对劲啊!

刚放寒假前,孩子说老师让小朋友们自拟题目写了小文,现在请家长看了写个评语。我心想,作文由老师写评语不就行了,为何为难家长呢,我手头那么多事,那有时间啊!

我推给孩子妈妈,她试着写了几句,说不大好弄,又推给了我。我没办法,只好动手吧。大略浏览了一下小文,开始好奇起来,小有心动,暗中吃惊,这个小文写得很细腻,特别是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修辞格一大堆,把“吹糖人”之事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孩子对事物观察细腻深刻,有独到之处,还有感想,记叙、说明相结合,甚至还有议论,如果我来写,恐怕是写不出来的啊!

这是孩子的第一篇作文。孩子还是小学低年级,已是不可小觑,让我刮目相看了!于是我一高兴,就一气写下了家长评语,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还获得了孩子妈妈的称赞:原来你写书不白写啊!

是啊,写作我是研究过的,不过,我研究的是科技写作!


吹糖人(原文)

在我学校的记忆长河中,有无数颗小星星,每颗小星星都是一件事情,其中,一颗并不引人注目的小星星却勾起了我无穷的回忆。

四年级一个星期一的下午,学校开展了一次活动,我们班的活动是吹糖人。班里的好多人都喜欢吹糖人这个活动。教我们做吹糖人的叔叔一进我们班就插上电源用小电炉来化糖,经过加热的糖会变软,也方便吹。

化完了糖,叔叔便要开始教我们做吹糖人的示范了,他先跟我们说了一下做糖人的大概过程,便开始教了。叔叔从小电炉里拿出一块糖,接着在手里揉成球,然后往手指上弄了一些淀粉,再把糖做成窝头形,用手把洞合上但没有封紧,然后慢慢拉成长条,之后把中间咬断开始吹。叔叔先吹了一个球,然后一边吹一边捏,开始扁扁的糖很快就像气球似的胀起来了。不久,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鸭子就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叔叔还趁糖人热着的时候,用木棍挑了点儿糖插了进去。看到这些,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拿到糖,大家学着叔叔的样子做了起来,没想到看似非常好做的吹糖人却那么不容易,结果大家的糖人都吹得五花八门。

通过这次活动,我学会了做糖人,还从失败中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


家长评语

这篇小短文共有四段,第一段连续使用两个比喻(修饰喻:记忆长河;暗喻:小星星是事情),并产生美妙奇特的联想,将其中一颗小星星与小作者脑海里的很多美好回忆中的一件事关联起来,巧妙地引出本文的主题—吹糖人。

第二、三段以记叙为主、不时穿插描写的表达方式,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小作者在四年级某次吹糖人活动中,所看到的老师吹糖人的整个过程,其中准确恰当地使用了很多动词(如拿、揉、做、合、拉、咬、吹、捏、胀、挑、插等)、形容词(如软、热、紧等)、术语、成语,以及关联词(如先、接着、然后、再、之后等),还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标点符号也基本正确,将每一步骤、每一环节、每一动作、每一感观形像,写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使没有到过吹糖人现场的人看了也能感觉如同亲临现场、目睹了吹糖人的整个过程。

第四段是结束语,写法有点像议论文,得出了这次吹糖人的真实感受—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给人以人生哲理,受到某种教育。

总体上这是一篇讲述做糖人的简单记叙文,小作者对事物观察非常仔细,也用直白的语言叙述了事情的整个过程,虽然平铺直叙,但也蕴含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思考及某种理解,而且用了较多成语和比喻手法,增加了短文的真实性、形象性和趣味性。




吹糖人悠远历史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老人们如果偶然看到晶莹剔透的糖人,恐怕总是会唤起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那一份淡忘已久的欢乐与惊喜。

吹糖人北京话为“吹糖人儿”,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由麦芽糖溶化成的稀糖。

据传,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朱元璋为了自己皇位能代代相传,造了“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他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为生。在卖糖过程中,他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他请教这一托,他欣然接受,一一教会。这样,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早些年还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糖人可不用钱来买,而用牙膏皮来换,两筒牙膏皮就可换一个孙猴或是其他什么的小糖人。这一直颇受小孩欢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用牙膏皮去换糖人吃,即便挨打受罚也美不胜收。

过去不富裕,糖人很便宜,家门口若有吹糖人的,便会围满小伙伴,成为儿童很喜爱的玩物。可惜现在富裕了,牙膏皮也就紧缺了,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糖人挑子也早被遗忘,在街头巷尾也很难觅其踪迹。 “糖人”对于现在的孩子已是个一个陌生词,甚至对成人恐怕也是一个历史词,老人对扔到垃圾堆里的牙膏皮只好报以苦涩的一笑了。

当下,已经没有什么人把吹糖人作为一门吃饭的手艺活儿了。希望吹糖人儿和剪纸、年画、泥玩等东西作为传统文化艺术,能受到人们的关注,得到继承和发扬,保存、流传下去!


个人介绍

梁福军,工学博士,编审/教授,《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网络服务系统专家咨询服务栏目专家。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企业硕士导师。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培训班、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英文编辑培训班授课老师。荣获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第五届银牛奖。

出版系列专著《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英文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科技语体语法、规范与修辞》。建立了严密的写作规范体系,使读者在对科技写作有系统性的理论认识上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写作实践上有标准可执行、有规范可参考,填补了我国同类文献内容零散、观点不一的不足或空白《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第2版)荣获2016 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